銀行其實想借錢給你?搞懂銀行放貸的3個秘密,讓你的公司成為銀行VIP
【前言/引文】 身為中小企業主,您是否也曾有這樣的印象:「跟銀行借錢好難」、「銀行總是雨天收傘」?但事實可能和您想的正好相反。銀行其實非常積極地想把錢借出去。本文將揭開銀行持續放貸的根本原因,並引導您如何透過財務規劃,不僅順利取得資金,更能將銀行變成您事業發展的最強後盾。
結論先行:銀行為何總是想放貸?答案是「生存的必要」
許多企業主認為銀行對放貸很保守,但真相是:「持續放貸」是銀行賴以生存的核心。銀行的商業模式很單純:吸收大眾的存款(這是銀行的負債),再將這些錢以貸款形式借給企業或個人(這是銀行的資產),並從中賺取利息。然而,企業每個月都會償還部分貸款本金,這意味著銀行的「生財資產」(貸出金)會不斷減少。資產減少,利息收入就跟著下降,這會直接衝擊銀行的營收與獲利。
因此,為了彌補被客戶還款造成的「缺口」,銀行業務人員的日常工作,就是不斷尋找新的、優質的放貸對象,確保貸款總額能持續增長。他們比您更希望您的公司能來借錢。所以,真正的問題不是銀行不想借,而是您的公司是否展現出讓銀行「放心」且「樂意」放貸的體質。
業主痛點:為何銀行不想借錢給「我」?關鍵在您的財務報表
當銀行業務帶著放貸的渴望來訪,卻在看到您的財務報表後變得猶豫,甚至拒絕您的資金申請時,這是一個嚴重的警訊。這通常意味著,從財報數字來看,您的公司可能已經陷入了某些經營困境。
許多中小企業主專注於業務與產品,卻忽略了財務報表的管理。您可能覺得「公司有賺錢就好」,但對銀行來說,損益表上的獲利只是故事的一半,他們更關心的是:現金流是否穩定、負債比例是否過高、償債能力是否充足。例如,一家公司帳面上獲利很高,但應收帳款過多,導致現金流吃緊,對銀行來說就是高風險客戶。當您的財報無法清楚、有力地證明公司的還款能力與未來潛力時,就算銀行再想放貸,其內部的審查部門(相當於日本銀行中的「審査部」)也無法批准。
解決方案:將銀行變成您的「免費企業健檢師」
與其等到急需用錢時才被銀行拒絕,不如主動出擊,將與銀行的互動視為一次「企業財務健檢」。銀行是您最好的試金石,他們願不願意借錢給您、用什麼樣的條件借,直接反映了您公司的財務健康狀況。
您可以主動向銀行提出小額的融資需求,觀察他們的反應。如果他們迅速提供方案,甚至給予更優惠的利率、更高的額度、或是不需提供擔保品的「信用貸款」,這就證明您的公司體質良好,備受肯定。反之,如果銀行要求提供擔保品、需要保證人,或是利率偏高,這就是一個提醒:您公司的某些財務指標可能需要改善了。您甚至可以直接詢問銀行業務:「請問貴行認為我們公司在財務上,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?」他們通常很樂意提供建議,因為幫助您成長,就等於培養了一個未來更優質的客戶。
從根本解決問題:您需要的是一位「能解讀銀行語言」的財務顧問
自己分析財報、與銀行打交道,對許多專注本業的企業主來說,既耗時又充滿挑戰。您真正需要的,不是只會記帳報稅的會計師,而是一位能站在經營者角度、解讀銀行語言、並為您量身打造長期財務策略的專業財務顧問。
一位優秀的財務顧問,能幫助您:
- 優化財務報表:將您公司的經營成果,轉化為銀行看得懂且欣賞的數據故事。
- 建立穩固的銀行關係:不再是被動等待審核,而是主動規劃,讓多家銀行都想爭取您成為客戶。
- 制定前瞻性資金計畫:在公司營運良好時就規劃資金,確保手頭永遠有充足的「銀彈」(例如現金部位達到月營業額的6到12個月),讓您在機會來臨時能毫不猶豫地把握。
我們團隊曾協助一家傳統製造業,該公司技術精良但財報混亂,長年只能依賴高利率的貸款。透過一年的財務整理與規劃,我們不僅協助他成功轉貸,取得利率減半、額度加倍的優質條件,更讓他獲得銀行主動提供的信用貸款額度。這位老闆感嘆地說:「我現在才知道,原來專心把公司顧好,剩下的交給專業,路才能走得這麼穩、這麼遠。」
如果您也希望能將精力專注於事業核心,同時擁有穩健的財務後盾,讓資金不再是企業發展的絆腳石,而是最強大的推進器,歡迎與我們的中小企業財務顧問團隊聊聊。讓我們一起為您的企業,規劃一個更清晰、更成功的未來。